4月1日,清明前夕,信息工程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展了一场独具特色的校外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实地感悟历史文化,提升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探索“文化+专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副院长石晓英,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赵飞、副院长杨勇参加活动。
上午9时,在蓝田猿人遗址举行了庄重而热烈的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杨勇主持,他强调,此次写生活动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交流,希望同学们能在历史的现场领悟文明传承的内涵,汲取艺术创作灵感。赵飞在讲话中指出,清明时节有着特殊意义,在缅怀先人的同时,更要思考如何将中华文明的基因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源泉。
启动仪式结束后,师生们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启了历史寻根之旅。斑驳的土层、古朴的石器,遗址中的一切都在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密码。同学们或是凝神静听讲解,或是俯身仔细观察,纷纷用镜头定格历史印记,用画笔描绘文明轨迹。2418班韩熙同学感慨道:“触摸这些远古遗存,仿佛能感受到先民的心跳。”这也道出了在场师生的共同心声。
10时左右,写生活动正式开始。师生们选取遗址周边特色景观进行创作,将对历史的感悟融入艺术实践,焦亮老师全程指导。春日的蓝田,山色如黛,同学们支起画架,在自然与历史的交融中寻找艺术灵感。同学们纷纷表示,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让抽象的历史变得生动可感。
据了解,此次活动开创了“文化寻根+艺术创作”的新型教学模式。下一步,学院将持续推进这类实践课程建设,不断拓展文化实践课程。此次写生活动是学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实践,通过历史与艺术的对话,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培育了他们的文化自觉与创新精神,为培养新时代数字艺术人才开辟了全新路径 。
文图 |信息工程学院王媛